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文选与写作》试卷 适用班级:所有本科班级及部分抽考专科班级。 注:1.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凡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有姓名、班级学号、记号的,以作弊论。
一、选择题(其中前七题为单选,后三题为多选。)(每题1.0分,共10分)
1.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他于当年七月十六日夜游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 )。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后赤壁赋》C.《念奴娇·赤壁怀古》 D.《前赤壁赋》
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的"作”的意思是( )。(《采薇》)
A. 初生 B. 作为C. 做 D. 站立 3.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联中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C.夸张 D.象征
4. 《听听那冷雨》的写作年代是在二十世纪( )。 A.四十年代 B.五十年代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
5. 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失望和一心皈依( )的思想倾向。 A.儒教 B.道教C.佛教 D.基督教
6. "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反胃。”这句话暗示了"母亲”对"姨娘”送给她头油从而带给她的( )。(《髻》)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性格变化 D.行为变化 7.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中的"大理石”意寓( )。 A.顽固而统一 B.洁白而纯净 C.美丽而坚贞 D.自然而永久
8.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揭示出( )之间的关系。(《白鹿洞书院揭示》)
A.学与思 B.学与行C.知与行 D.穷理与笃行
9. 在《秦晋殽之战》中所描写的晋国的先轸的形象表现为( )。 A.刚烈率直 B.善辩能断 C.敢说敢为 D.政治敏锐
10. 从《七律·登庐山》这首诗可以看出毛泽东诗词( )的特点。
A.气势磅礴 B.刚健豪迈C.激情澎湃 D.擅用典故
二、翻译题(其中三句翻译词语,两句翻译整句。)(每题4.0分,共20分)
1.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 疚:
2.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以: 乘韦: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濯: 妖:
4. 士之读书治学,该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5.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三、简答题。(每题15.0分,共30分)
1. 对于项羽卷土重来不同的人持不同看法。如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主卷土来。”你的意见呢?请用100字以上来叙述。 2. 简述《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
四、写作。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写作,字数800字以上。(共40分)
1. 以"书院·文化·教育”为题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
(1)立意新颖,论事详切;
(2)思想、文采并重;
(3)段落清晰,书写工整。
2. 围绕一山(庐山)、一江(长江)和一湖(鄱阳湖)写作,主题可包括:
(1)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宣传等。
(2)"山”或"江”或"湖”所包蕴的人文思想及历史内涵。
(3)人与自然的和谐。
(4)"山江湖”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5)其他主题。要求:思想健康,立意高远,中心突出,论述详切,既具有文化内涵阐述,又能紧密联系现实,题目自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