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一,体制)
古典诗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演变成各个不同的形式。它的分类,要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列举最为详细,其中有以时代分类的,如"建安体”,"晚唐体”,等,有以作者分类的,如"少陵体”,"东坡体”等,但传统的分体,往往根据外形的不同,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系统。古体和近体,是相对的称谓,这种称谓开始于唐代。因为诗歌发展到了唐代,新创制了一种有严密格律固定形式的"律诗”和"绝句”,唐人为了和这种新兴体式区别开来,便称唐以前的传统试题为古体,而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
古体和今体的区别,那就显著得多了,概括地说起来,可以分为三项:
第一、是句法的不同。近体诗平仄很严,不能乱用,古体则否。因为四声的发明者是齐梁之际的周禺和沈约,在他们以前,还没有四声的分别,当然不能分平仄,就是到了沈约,还没有分平仄,他只提"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平仄的分别当在初唐。清代王士 虽有《古诗平仄论》之作,翁方纲又和之,那是后人探讨古诗音律之作,可能适用于一部分古诗,不能概括所有的古诗,赵执信和袁枚等早已驳斥过,所以不足为凭。
第二、是篇法的不同。近体诗的每篇大概限于四句或八句,古体却没有一定,最短是二十字(即五言的四句),长则可自数百字至千馀字。它的构成和散文相仿佛,是逐节发展的。
第三、是用韵法的不同,这又可分四项来说明:
一,近体诗概用平声韵,古体则不限于平韵,也可用仄韵。
二,近体诗押韵是一韵到底,一首诗中不准换韵的,古体诗则不然,可以转韵。转韵的形式以四句一转为最通常,但也有六句或八句或十二句一转的,并且间或也有二句或三句一转的。转韵的目的在尽变化之妙,所以转韵的方法,以平韵和仄韵交互使用为最适宜,这样则一扬一抑,节奏就生出变化来了。
三,近体诗中一个押韵的字不可重押第二次,古体诗中没有这限制,往往一个字可以再三重押。
四,近体诗用韵的句子有一定,古体诗则普通两句一押,但也有每句押韵的,惟究竟是少数而已。古体一般分为四种,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体,如"有所思”等。
近体诗有"律诗”"绝诗”和"排律”三种。在六朝之后,诗和散文都趋向于骈偶,文有"四六文”,赋有"律赋”,诗也因为自然的趋势而产生了"律诗”。"律诗”的完成时期固然是唐初,然而在六朝时候,早已有许多具有"律诗”格律的作品了。"律诗”的律字,可以作法律解,也可作音律解,更可作纪律解。
总之,律诗是一种极有规律的诗体,它在排比方面以及声韵方面都有严密的限制。它的规律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分三方面来讲:
一,篇法。律诗无论是五言或七言,每首限定是八句,每两句称一联,全计一共是四联,依次名叫"起联”、"颔联”、"颈联”、"尾联”。颔颈的两联在形式上都必须骈偶的,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相对,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对。而在内容上,则全诗的精彩必在这两联上发挥,所以作者必须竭尽技巧于这两联间。
二,句法。律诗每句中的平仄调配,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是第二四六七字的平仄有一定,于是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就是说七言律的第一、三、五三个字可以变更平仄,第二、四、六三个字不能变更,第七字也不能变更。五律可依此类推。
三,韵法。律诗用韵之字有固定,不能变更,且以平韵为原则。一个已经用过的韵脚,绝对不允许再用第二次(甚至一个已经用过的字也不宜复用,但也有例外)。 现在我把律诗通常所用的格式,列举如下(字旁有黑点的,平仄和定格不符):
(一)五律正格(仄起)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五律偏格(平起)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三)七律正格(平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四)七律偏格(仄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上乱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我们把五律的格式和七律的比较起来,知道两者间有这样的不同:
(一)五律以仄起为正格,七律以平起为正格。(所谓仄起和平起,是以第一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为标准,因为第一个字有变更的可能。)
(二)五律的首句通常不押韵,七律的首句通常须押韵。
(三)律诗都以每四句为一周期,八句即两周期,后四句和前四句因此平仄相同。(如果把平起和仄起相比较,则更事发现有趣的变化,知道所谓格式,并不怎么复杂的。)惟七律因为首句须押韵,故句中的第五字和第七字对调。这样一解释,就可明白七律仍是两周期。
所谓"排律”者,就是律诗的延长,只须加多几个周期就是了,长短无限制。首尾两联不必对偶,中央的则否,换句话说,排律就是把律诗的腹部拉长。排律因受律诗规律的束缚,不能象古诗的容易生动;又因腹部膨大,更不能象八句律诗的紧凑。因此它的成就也受限制了。 "绝诗”或称"绝句”,是比律诗更简单的一种诗体。全诗只四句,不一定要骈偶,押韵之句或两句或三句都可,格律似乎比律诗宽得多了。
五绝的正格如下:
(一)平起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二)仄起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其偏格就是两种五律的一个周期。七绝的正格就是前举七律两种格式的第一周期,而偏格则是第二周期。所以五绝和七绝的格式各有四种——两正两偏。 "绝句”两字的意义,因为古来的说明无定论,所以不易明白了。有人以为绝为"妙绝”之绝,有人以为绝句是"句绝意不绝”的意思,还有人以为绝句是"一句一绝,句句不联”的意思——这些都不足凭,不能从他们。最普通的一种解释为绝句即截句,从律诗截取四句之意(四句都对偶是截中四句,四句都不对偶是截首尾四句,后二句对偶是截前四句,前二句对偶是截后四句)。就形式论,似乎很讲得通,无奈他蔑视了诗体发展的过程。实际是一样的不合理。所以我们对于绝句的取义,还不如付之"阙疑”来得妥当。 律诗是从古诗渐变,注重对偶、声调等而形成的。绝诗则是原出乐府,南朝的《子夜歌》等清商曲辞,多的是五言四句的型式,由此再加上了音律的影响,于是绝句便
在这样的情形下和律诗差不多同时完成了。
|